声明: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,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股票配资官方我,请知悉。
她享年106岁,曾是周恩来身边最安静的速记员,是叶剑英身边最沉稳的伴侣,是叶向真背后最坚定的母亲。
她不信命,也不讲苦,在大时代滚滚洪流里,用一双手,一支笔,一辈子,写下了属于她的沉默史诗。
她是吴博,2023年,她悄然离去,连葬礼都极其简单,但她的故事,不该就此沉默。
1917年,吴博出生在上海青浦的一个普通家庭,父亲是洋行职员,收入虽然不高但稳定,母亲擅长绣花,一针一线贴补家用。
家里别看不富裕,但对她的教育从未马虎,父母都知道只有读书才会明智。吴博读书很用功,文化课始终名列前茅,最擅长的,是速记和背诵。
她的老师在课堂上看着她说:“这孩子,将来能干大事。”可那时候谁都不知道,她真的是这样的人生。
抗战一爆发,她的人生轨迹发生改变。
1937年,日军进犯华北,学校停课,吴博那年20岁,没等家里人完全反应过来,她已经报名加入了新四军。
她不是一时冲动,她是真的想做点事,1939年,周总理视察军部,要挑一位速记员,吴博被选中了。
那时候的工作不是坐办公室写写稿子那么简单。她被调往重庆,进入红岩办事处。那里是敌后,随时都有被特务盯上的风险。
周恩来在她动身前只说了一句:“别穿军装,太招眼。”她照做了,从此隐姓埋名。在重庆的那段时间,她几乎没有睡过一个完整的觉。每天晚上,她坐在角落里记录领导人谈话,常常写到天亮。
第二天一早,还要整理成文,一句不差地交给上级,和她在一起工作过的同事都说:“她脑子快,手更快,从来不出错。”周总理也曾表示过:“她记的东西,我放心。”
1940年,她被调去延安工作,在那里,她遇见了叶剑英。那年她23岁,叶剑英刚从前线回来,两人一见如故,交往不久便决定结婚。
婚礼没有大操大办,只有“一碟花生米,两瓶米酒”,在窑洞里简单完成,婚后生活也不复杂。
叶剑英喜欢做饭,常常从前线回来,亲自下厨做些家乡菜,吴博则负责照顾女儿叶向真。那时候的生活没有甜言蜜语,更多的是互相扶持。
叶向真小时候调皮,喜欢乱叫长辈的名字,有一次叫一位老干部“老王”,叶剑英板起脸纠正:“要叫叔叔!”吴博在旁边没说话,只微笑着看女儿,不插手。
1947年,吴博生病住院了,那年,她身体虚弱到几乎不能下床,而叶剑英在病房的墙上写下六个字:“既来之,则安之。”
她看着那几个字,笑了笑,说:“手能动,就要做事。”哪怕在病中,她还是坚持翻译外事材料,不肯闲着。
可人生未来是怎样的,谁也无法预测,后来,叶剑英工作越来越忙,两人的感情也逐渐淡了下来。
吴博没有怨言,也没有追问,她把全部精力放在女儿叶向真身上,叶向真从小就爱文艺,长大后立志当编剧。
叶剑英听说后表示不同意,想让她学农,吴博没多说,只轻轻一句:“让她自己选路。”最终,叶向真成了导演,《原野》拿下大奖,成了改革开放后的电影代表作。
领奖那天,叶向真为父母预留了座位,可惜的是叶剑英已经去世,吴博也因身体原因没能到场。不过她在家里守着电视机准时看转播,满脸欣慰,随后说了一句:“她做到了。”
吴博从来没想过要留下什么,晚年,她住在北京老宅,极少出门,她不接受采访,也不谈往事。
每天最惬意的事,是和女儿一起晒太阳,偶尔翻看那些发黄的旧照片。有一次,护工看见她盯着一张学生时代的黑白照发呆,问她在想什么,她笑着说:“哪有时间回头看。”
2023年11月13日,她离开了人世,享年106岁,没有大规模悼念,葬礼从简,不举行告别仪式,这样做,也是因为这是她的遗愿。
叶向真整理母亲遗物时,在角落里找出一个旧皮箱,打开一看,是几十年前的速记笔记,还有几封未写完的信,信的内容残缺不全,但语气柔和,一如她人。
她是一个普通人,但在最不普通的时代,做了最不普通的事,她不爱讲苦,也不讲功劳,她的世界里,只有事情做没做,人有没有尽力。
她的一生,是革命的一生,奋斗的一生,光荣的一生,她见证了国家的崛起。
她曾是周恩来的速记员,是叶剑英的妻子,是叶向真的母亲,她身为军人的妻子,深知自己担负着怎样的责任与使命,但她从不强调这些身份,她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:“能帮上忙就好。”
106年,她见过太多风浪,却始终安静、坚定,不激不扬,她是那个时代的见证者,也是历史的记录者,可她留下的不止这些。她留下的,是一种姿态,一种不争不抢、不喊不叫,却在关键时刻站出来的姿态。
她走得安静,但故事不会安静,因为她的名字,叫吴博。
信息来源:送别!叶剑英元帅夫人吴博逝世,享年106岁 环球时报 2023-11-14 14:48
途乐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